大数据助推农业发展,广汉积极融入“互联网+农业”

打个电话就能知道农田的实时墒情?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四川省广汉市农业局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融入“互联网+农业”,大力建设远程墒情监测站,努力打造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配合建成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农业生态监测系统等监测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提高科技贡献率,使全市种植大户能够不出门便知田间事。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

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广汉市农业局于2010年11月投入19万元,在连山镇建设远程墒情综合控制点1个,在和兴、金鱼、西高、松林等乡镇建设土壤墒情一般控制点4个,覆盖农田面积30万亩。远程监测设备能自动分段采集0-80cm土壤墒情实时数据(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和气象数据(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并利用GPRS无线网络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监控中心自动接收、自动存储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到数据库中,如果土壤水分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值时,会立刻上报告警信息。农业局土肥站工作人员每半月用便携式土壤墒情检测仪进行移动监测,与定点监测互相补充,定期发布土壤墒情简报,预测墒情,指导农业生产。

全市种植大户向农业局申请,免费获得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的账号密码,到时通过互联网即可获得农田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甚至通过打电话,也能获得土壤墒情实时数据的短信推送,既省时又省力。例如,种植大户王益金有一次外出交流学习,通过打电话得知农田墒情数据,对比农业局提供的限值范围,发现缺墒(缺水),立马联系农业专合社成员,帮助浇水,减缓了旱情,确保玉米丰收。种植大户杨萍通过培训得知,如果风向是从山区向坝区刮,小麦条锈病传播就会比较厉害,她通过登陆墒情监测系统发现,那段时间风向是这样刮的,上风口的麦田也发现了条锈病,于是提前安排喷施农药,有效预发了条锈病的发生,而邻近散户麦田没有提前施药,条锈病严重,造成不小损失。鉴于墒情监测系统的巨大作用,全市种植大户积极申请加入,已有30余大户获批,相信随着宣传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农户加入。

近年来,农业局利用土壤墒情数据库,解决了以前农户肥水管理全凭感觉的问题,让农户自己就能用“数据”种田,实现科学化种田。土肥专家结合肥料、生态等数据,利用专业软件分析,能够有效预测墒情,如果发现有干旱、水涝等趋势,农业局也会通过互联网平台、科教站“农技宝”手机平台和农工委“新农通”短信平台等发布灾情预警,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结合病虫害等数据,甚至能够预测作物产量。而自2010年11月开始,每天每小时的墒情数据都进行存储,最终形成的大数据,不仅有指导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还有巨大的科研意义有待探索。

广汉市农业局始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了全市粮食产量“十三连增”。2014年,全市水稻最高亩产801公斤,小麦最高单产达587.4公斤,平均单产352公斤、名列全省第一,油菜最高单产达314.8公斤、创四川省最高单产纪录,荣获四川省政府“丰收杯”表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